麻将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人文化品味和生活习性,是一种具有大众化特色的游戏形式。它并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也不是某一个地方的专利,在其从起源到定型的发展轨迹中,注入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致使这种游戏并非是一种简单消遣方式,而是有着深奥的理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文化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麻将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古代的天文历法以及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的哲学思想,无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哪个方面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
在探讨麻将的发明专利该属于谁的问题上,曾经有人把功记给了中国儒学祖师孔子,但这几乎无从考证。不过孔老夫子倡行类似麻将之类的博戏,却是有案可稽,《论语·阳货》中就有“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记载。这既反映了孔老夫子的游艺主张,也暗示了作为博戏类游戏的麻将牌与儒学一定有着某种关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通过对麻将文化的潜心研究表明,儒学倡导的“和合”“忠恕”“克己”等思想其实处处渗透在麻将游戏的过程中。
用“鸡”与“孔雀”的美好形象来表示麻将中的“一条”,是中国人美学思想的自然表达。幺鸡的图案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局限于鸡和孔雀,而是有了各种禽类。鱼、龙、竹子的图案也加入了这个大军。
譬如“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儒学经典就贯穿在麻将游戏的始终。这里的“从心所欲”即指在打麻将时,每个入局的人,都有着自由操作的广阔空间,谁都不必按照任何一家的指令或既定的程序去出牌,他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操作程序,甚至为了控制别人和牌干脆无程序,有时为了减少损失甚至主动“出冲”;他可以兴之所致凭感觉行事,也可以做细致严密分析、察颜观色打理性牌;他可以做大牌,也可以成小和。麻将桌上,个人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不必向人请示、也无须与别人商量。
“不逾矩”是说麻将虽有各式各样的打法,但竞赛规则却是由入局者共同参与制定,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一经形成,玩麻将的四家都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去操作,否则“逾矩”,便要被判罚。儒学讲求公允平等,麻将本身于此也体现得较为充分。更为独到的是,在144张组成的一副牌中,每张牌身价平等、作用相同,相互间没有大小、主从、尊卑、好坏之分,东风不能压西风、一万不比九万小。它不像扑克牌,大王永远是大王、小三只能是小三,始终存在着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不平等关系;也不同于中国象棋,士卒只能勇往直前、充当炮灰,将帅则可深居后宫、养尊处优。在麻将游戏中,每人手中13张牌组成的团队中,或连贯组合、或三两配对,每张牌都为最后的和牌体现着同等价值和作用。至于最后促成和牌的那张牌,是平和、是单吊,还是其他,造成计番差异,也是人定的规则使然。而某张牌在操作过程中,或成呼风唤雨的角色,或为弃之不掉的东西,那也是由操局者组牌初衷而造成。是妙牌,是臭牌,都在人为的不同牌型中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也还常常角色调换、价值逆转。为此,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对麻将游戏的这个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在《中国透视》一书里写道:“麻将文化,它的一套隐语,它的平均主义的驱动力,它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儒学倡导的是“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忠恕”的原则下,加强人性修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麻将的操局者是承袭?是悖逆?从其水平、心态和气势中都能反映出来。通过打麻将,人们可以窥视一个人的心胸和品行,亦即牌如其人、牌品见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了解一个人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在牌桌上,人们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品性。尽管牌桌上风云变幻,暗藏玄机,有的人却沉着冷静,处惊不变,胜不骄,败不馁;有的人老谋深算,胸有城府,不动声色;有的人急功近利,输赢未见分晓,自己先乱了阵脚;有的人唠唠叨叨,怨天尤人,责三怪四,两把不“和”便垂头丧气;有的人谨慎不足,骄横有余,小胜大喜,眉飞色舞,小人得志,张狂无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无论人们怎样掩饰,在雀战中风起云涌之际,各位参战者的为人与品性立显无疑。而那些忧虑、失望、沮丧、懊悔、紧张、急切、企盼、期待、欣喜、惊喜、狂喜等等,各种各样的心态在这里暴露无遗。此时,牌桌已经成为舞台,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麻将的未知与多变,显示出自身的魅力,搓麻者的行为与心态则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也折射出些许人生的哲理来。因此说,麻将的操局过程就是人性的暴露过程,游戏麻将即是游戏人生。只是麻将可以推倒重来,人生不会再有来世。中庸之道还包含礼让。麻将礼让不必如象棋、围棋那样明显,公然让个车马炮,或是执黑又贴目,搞得对手没面子。麻将如果让子,非你即他,必当“相公”。麻将的礼让,“礼”要礼在暗处、让要让得巧妙,所谓仁爱发于心,施恩不图报。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给人一个大大的惊喜和意外之一就是数千人拼出那个“和”字,“和”也是儒学的核心,而“和”也是一场麻将游戏最好的结局。所谓“和”,强调的是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具有协调、结合、融合、和谐、和平、和顺、和美、和气等意。俗语“和为贵”就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核心思想。这亦正是麻将游戏中“和牌”最好的寓意,也是游戏应有的要义。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为日本麻将博物馆题写的七言绝句曰:“方城战罢笑山妻,败也陶陶胜自怡,人世古今牌一局,输赢何必论高低。”麻将游戏之境界,也许莫过于此。
近日我在报纸上见有人仿《陋室铭》奉“和”一篇曰:“番不在高,能和就行,技不在精,能赢就成。斯是麻将,唯吾娱情。牌风上场现,人品入局清,扣张见高手,组牌显个性。可以悦心境,冶性灵,无股市之乱耳,无官场之劳形,南市弈局圣,西城麻坛星,孔子曰:何弊之有?”这短短的一段话,便将麻将游戏讲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